Search

【「夠累才有用」的問題在哪?】

1️⃣ 讓自己陷入(有可能不必要的)內心交戰<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「夠累才有用」的問題在哪?】

1️⃣ 讓自己陷入(有可能不必要的)內心交戰

「夠累才有用」這個信念,常常會讓人落入一種非黑即白的心態:「如果不夠累,就是沒用;如果我今天不想要或覺得沒辦法達到理想的累,那我乾脆完全不要做」

有些事情的確需要這種高精準度跟高標準要求,不過如果是在保持自己的健康或運動時,這樣的心態反而容易阻礙進步💔💔


2️⃣ 容易在某些情況下不自覺逼迫自己過頭,造成(看似隨機但其實有跡可循的)受傷或生病而中斷進程,然後因為這種隨機的中斷造成停滯,進一步更容易被困在這個「要再更逼迫自己」的循環裡 🖤


3️⃣ 另一種情況,則是比較難察覺,那就是會浪費力氣在不必要的受苦裡,只因為落入這種「為累而累」的不科學連結。Kelly 教練舉個例子:

比起每一組都練到完全沒力氣、製造大量中樞神經疲勞(有時會那天或接下來幾天都會很像行屍走肉,或是晚上一直睡不著),多數時間裡出中等的力量,但增加訓練頻率,比較能穩定產出成果

(注意:這裡說的「痛苦」指的是主觀的自覺強度,而非特定的重量、次數、訓練量或強度。後者適用於身體素質較統一的頂尖選手或可以固定各種條件的「實驗模式」,但一般作息沒有像機器人一樣的人,其實比較適合使用「自覺強度」來評估自己的運動訓練)


💡 總體來說,不是不能強迫自己 (畢竟肌肉痠痛滿爽的,我懂),而是這樣的做法,要能有理想結果,先決條件是我們對屬於自己的這個獨特身體夠熟悉。畢竟,一般那些很容易找到的規則,使用的參考標準幾乎都是以下這兩者:

1. 「平均值」(題外話:大部分的 “研究結果” 也都是平均值喔!這也是為何即使「研究結果」也還是常常不符預期)

2. 「眾數」(意思就是「大部分的人」會有的預期結果。只要你不是眾數,那你可能就會懷疑人生)


🌷 如果你也常遇到我上面說的這些情況,那麼對你來說,比起完全遵守某個特定菜單或人要求的重量、或做幾次、或撐多久,一種比較好的方式,就是上面 Kelly 教練提到的「自覺強度」

假設 1 分是非常輕鬆、10 分是窮盡此生最大努力,通常大概 7-8 成的時間裡,讓自己的努力程度大約落在 6-8 分:努力但還有保留空間,會是最好的策略 👍

💣 不用擔心沒有使盡全力會浪費掉進步的機會,因為身體的狀態每天都在波動,你永遠都會在某些隨機時刻不小心操爆他的 🥴🤑😏

部落格完整版: https://www.kellyyuan.com/blog/train-to-failure-myth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歡迎來到健美女大生網站。我是 Kelly教練,這裏提供專業的健身知識、精準有效的健身教學課程、個人化健身計畫,讓你有效利用投入在運動與飲食的每分努力,獲得屬於你的最佳成效。
View all posts